衡道丨干货鼻嗜酸细胞性乳头状瘤
2020-11-1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鼻腔鼻窦表面被覆的纤毛柱状上皮由外胚层衍化而来,被称为Schneiderian膜,可引起三种乳头状瘤,分别为内翻性乳状瘤,嗜酸细胞性乳头状瘤和外翻性乳头状瘤。该肿瘤不常见,约占整个鼻腔鼻窦的0.4%-4.7%,其中嗜酸细胞性乳头状瘤最为罕见。现分享一例典型病例,并对嗜酸细胞性乳头状瘤进行总结概述。
一、病史
患者男性,57岁,1年前感冒后出现双侧鼻塞,此后右侧鼻塞间断出现,近半年来,患者自觉右侧鼻塞加重,呈持续性,不伴鼻出血及涕中带血。
二、大体检查
大体为灰红色不整形组织一块,大小约3.0x0.8x0.4cm,切面灰红、实性、质软。
三、镜下特点
图1、2:低倍肿瘤细胞呈内翻及外生性乳头结构
图3、4:中高倍肿瘤上皮细胞内可见微囊及微脓肿
图5、6:高倍肿瘤细胞呈高柱状,胞浆可见嗜酸性颗粒,胞核较小,圆形、卵圆形
四、最终诊断
鼻腔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
五、讨论
1、定义:
鼻嗜酸细胞性乳头状瘤是来源于Schneiderian膜的乳头状瘤,含有外翻和内翻性的成分,表面被覆多层具有嗜酸性细胞特征的柱状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内含微囊肿(含黏液和中性粒细胞)是其特征。
2、临床特征:
嗜酸细胞性乳头状瘤发病无性别差异,一般在50岁以上。肿瘤总发生于一侧鼻侧壁或一侧鼻窦,常为筛窦或上颌窦。病变常局限一处或两处,可扩散至邻近部位,包括眼眶和颅内。主要表现为鼻塞和间断性鼻出血。
3、大体特点:
常为灰红、棕黄或灰白色乳头或息肉样病变。
4、组织学特点:
(1)同时具有外生性和内生性生长模式,粗细不等的乳头结构;
(2)乳头被覆2-8层的高柱状上皮细胞,细胞质丰富,内含嗜酸性颗粒;
(3)细胞核或是一致的小而深染,或者含有空泡,但核仁不明显;
(4)特征性的改变为上皮含有很多充满黏液及中性粒细胞的小囊,形成微脓肿,黏膜下无黏液囊肿;
(5)间质由半透明到纤维化,含有中等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很少,固有腺体减少或缺如;
(6)当肿瘤细胞或组织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型性,核分裂计数增高时,要警惕恶性肿瘤演变的可能。4%-17%的嗜酸细胞性乳头状瘤中隐藏着癌,最多见为鳞状细胞癌,但黏液表皮样癌、小细胞癌和鼻腔鼻窦的未分化癌也可见到。
5、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嗜酸细胞性乳头状瘤无特异性的免疫标记物,肿瘤表达广谱CK,CK7,基底细胞表达CK5/6,P63,Ki-67阳性指数一般不高,小于5%,如高于10%要警惕恶变的可能。
微囊中的黏液呈AB/PAS染色阳性,PAS染色阴性。
6、鉴别诊断:
(1)鼻孢子虫病:由希伯鼻孢子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炎,可呈息肉或乳头样形态,黏膜内、黏膜下大小不一的孢子囊,与OSP微囊相比较,孢子囊不会只局限于上皮内,还常波及间质,上皮为普通型呼吸道上皮,且缺乏广泛嗜酸性改变。
图片来自刘彤华《诊断病理学》第四版
(2)偶尔需要与低度恶性的乳头状腺癌鉴别。基底膜完整,无浸润性生长方式提示为良性病变。另外上皮内的充满黏液的囊腔,微脓肿和层状排列的嗜酸性上皮很少出现在腺癌中。
7、预后:
切除不充分,至少有25%-35%会在5年内复发。
参考资料:
1.《头颈部肿瘤WHO分类》第四版
2.刘彤华《诊断病理学》第四版
3.裴志刚.鼻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二例,《中华病理学》,,(3):-
推荐阅读(点击文字查看):
「女性生殖系统」干货集锦
「淋巴造血系统」干货集锦
「乳腺系统」干货集锦
「消化系统」干货集锦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