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考点第六节小学健康和安全教育

2020-11-1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二章

第六节小学健康和安全教育

知识点1:传染性疾病的预防

传染性疾病也称为流行性疾病,它能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或从动物传给人。

病原体的传播方式★

(1)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1)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接触致病原体进入身体;

(2)病原体通过传病媒介进入人体;

(3)病原体通过土壤、食物、水和手进入身体;

(4)病原体通过动物及粪便进入身体;

(5)病原体通过空气进入身体。

预防传播★

(1)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1.消灭病源

(1)集中治疗。通过给每个人治疗,我们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2)隔离。隔离那些很可能传播疾病的患者,预防病原体的传播。

2.切断传染途径

(1)环境卫生:住房不足导致过于拥挤,通风不良而且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病原体的传播;

(2)个人卫生:漫不经心或不清洁的个人习惯,有利于病原体的传播,尤其是肮脏手的传播;

(3)控制传播媒介:蚊子、苍蝇和钉螺等是传播病原体的主要媒介;

(4)杀菌和消毒:氯化共水和煮沸低质量的饮水可以阻止病原体进入人体内。

3.保护易感者

(1)免疫:在幼龄时期(0~1岁)可以通过预防注射来保护孩子;

(2)个人保护:为了防止病原体进入体内,我们必须穿鞋,以防止土壤中的钩虫进入人体;睡在蚊帐里,可以防止蚊子通过叮咬来传播病原体;

(3)良好的营养:营养不良的孩子很容易被传染,并且感染后痛苦也相对强烈。

知识点2:常见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

常见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属于常考知识点,考试中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要能了解常见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方法,如外伤、虫叮咬。

外伤★

(1)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1.切割伤

(1)对于较小、较浅的切割伤可采用直接压迫止血法;也可以先清洁伤口周围,用冷开水冲洗伤口处,特别是将异物冲洗干净,再用双氧水由里向外消毒,然后涂搽红药水或紫药水。

(2)伤口较大,出血较多,必须先止血,将伤处抬高,医院,请医生处理。

2.刺伤

(1)用生理盐水或冷开水清洗伤口。

(2)检查伤口是否留有异物,如果有,用消毒针顺着刺的方向将其拔除。

(3)确认伤口无异物后,用碘酒或酒精涂搽伤口周围,伤口涂红药水。

3.扭伤

(1)检查是否骨折。

(2)如果没有骨折,立即对伤处冷敷,使血管收缩止血,并达到止痛的目的。

(3)一天之后,对伤处热敷,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肿胀。

骨折★

(1)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在未急救包扎前,不轻易移动伤者。如果轻易移动,可能引起骨折移位,严重的还可能引起休克和血管、神经损伤,甚至由闭合性骨折变为开放性骨折,加重伤势。学生发生骨折后,观察学生全身状况,如果是开放性骨折并伴有大出血,先要在伤口处覆盖敷料,包扎止血,再处理骨折。医院,争取在骨折后2~3医院进行复位处理

烧、烫伤★

(1)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一度烧伤可在局部涂搽獾油、烫伤壹等,一般在3~5天内可好转。二度、三度烧伤应用清洁的被单、纱布、毛巾等物覆盖创面,不要弄破水疱,也不要在创面上涂抹任何治疗烧伤的药品,避免加重感染和损伤,医院处理。

若烧、烫伤面积大,病人烦躁口渴,可少量多次给予淡盐水以及糖开水饮用。

烧、烫伤★

(1)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1.蚊子、臭虫等咬伤

用酒精涂搽患处,严重者可搽氨水或清凉油。

2.蜜蜂、黄蜂螫伤

蜜蜂的毒液呈酸性,可在伤口涂弱碱性液体,如肥皂水、碱水或3%氨水;黄蜂(马蜂)的毒液呈碱性,可在伤口涂弱酸性液体,如食醋等。

对啊真题帝

(上真题第7题)如果学生被蜜蜂蛰伤,教师应该在第一时间向伤口抹()。

A.肥皂水

B.蒸馏水

C.食用醋

D.稀盐酸

[答案]A。蜂毒一般有效成分为酸性,因此可以用碱性物质将其破坏。肥皂水是碱性的。

3.蝎螫伤

蝎子的毒液呈酸性,局部涂抹碱水,有一定疗效。

4.蚂蟥吮血

被蚂蟥叮住脚、腿流血时,应立即在被叮处的附近拍打,或用火灼烧蚂蟥,使蚂蟥掉落,然后用淡碱水冲洗。涂上碘酒,盖上清洁纱布。

狂犬病★

(1)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狂犬病是一种动物疾病。患病的动物咬了人,人会感染此病。当被患有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时,则应采取的措施有:用肥皂水和双氧水彻底清洗伤口,不要盖住伤口,让它开放。医院,注射抗狂犬病血清。

对啊真题帝

(上真题第7题)假如小学生被狗咬伤,教师首先应采取的处理方式是()。

A.立即包扎伤口

B.在伤口的近心端用绳子扎紧

C.用肥皂水、高锰酸钾溶液或双氧水等冲洗伤口

D.不作处理,医院

[答案]C。被狗咬伤后,应用肥皂水和双氧水彻底清洗伤口,不要盖住伤口,让它开放。

中暑★

(1)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学生长时间受到强烈阳光照射或停留在闷热潮湿的环境里以及在炎热天气长途行走或过度疲劳等,均易导致中暑。其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头晕、胸闷、恶心、全身乏力等。

中暑的急救方法有:将学生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其衣扣,扇风,用冷水或冰块冷敷,帮助散热。让学生多喝清凉饮料,也可口服藿香正气水等清热解暑药。如中暑严重,学生昏迷不醒,应医院。

知识点3:小学生常见症状及应对

发热★

(1)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如果人体温度过高(高于39C),就叫作发热。发热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但是却是许多种疾病的症状之一。

学生发热并不太高时,我们应该做到:

(1)脱去学生的衣服,使他光着身子直到热退下去。千万不要用衣被或毛毯包裹学生,否则将促进体温升高。

新鲜凉爽的空气对发热的学生不但是无害的,相反是有利于降温的。

(2)阿司匹林(特别是小儿用阿司匹林)可以退烧。

(3)任何发热的人都需要多饮水。

(4)尽力治疗和消除发热的原因。

鼻出血★

(1)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鼻出血的处理方法:

紧捏学生双鼻翼,压迫止血。头部、鼻部、后颈窝可用冷毛巾或冰袋冷敷。如出血量大,可用一般滴鼻液浸湿棉花团塞入鼻腔止血。止血后,2~3小时内不做剧烈运动。如上述方法对止血无效,医院处理。

眼睛被酸、碱烧伤★

(1)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眼猜被酸、碱烧伤,急救的关键是立即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如果没有生理盐水,可以用冷开水、自来水冲洗眼睛。冲洗后,医院做进一步治疗,这样可以减轻眼睛的损伤。

知识点4:小学生安全防范常识

安全使用液化石油气★

(1)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一是液化石油气灶具不能放在卧室、办公室、阳台或仓库、礼堂等公共场所内,以防漏气失火。

二是正确掌握开关的使用方法,要火等气,不要气等火,用毕切记关阀门、开关,阀门坏了要及时更换。不要让儿童使用灶具或随意玩弄开关。

三是使用液化气时,要有人看管,不可远离,随时注意调节火头的大小,防止汤水外溢浇灭火焰或被风吹灭火焰,引起跑气。

四是液化年罐应直立,不能倒放,更不能用开水泡或火烤。

五是如发现有气漏出,应立即采取措施:打开门窗,用扇子扇,以便通风换气(但不能用电扇吹),然后查找漏气部位。

灭火基本知识★

(1)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1)隔离法:这是一种消除可燃物的方法。

(2)窒息法: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减少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使火源得不到足够的氧合气而熄灭。

(3)冷却法:用水或其他灭火剂喷射到燃烧物上,将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迫使物质停止燃烧;或将水和灭火剂喷洒到火源附近的可燃物上,降低可燃物温度,避免火情扩大。

(4)抑制灭火法:也称化学中断法,就是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历程中,使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消失,

而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游离基,使燃烧反应停止。如干粉灭火剂灭气体火灾。

涨知识对啊真题帝

(下真题第6题)在发生火灾时,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灭火,正确的步骤是()。

①将灭火器提到距火源两米左右的上风处

②倒置灭火器,握紧压把

③除掉铅封,拔出保险销

④右手用力压下压把,左手拿着喇叭筒,对准火源根部喷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使用干粉灭火器的正确步骤应为①③④。

复习导航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二章

第七节小学生心理辅导(1)

知识点1: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的概念★

(1)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心理健康的含义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曾做过这样的解释: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的生活。”这种解释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

(1)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

(2)接受他人,善于与人相处。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

(4)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的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

(6)人格和谐完整。心理健康的人的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在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中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

(7)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操作能力的综合。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根据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辅导,(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5)个别辅导,

(6)小组辅导。

知识点2:心理健康辅导概述

心理健康辅导的概念★

(1)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心理健康辅导是指心理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现实的过程。

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

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

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和原则★

(1)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1.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

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适应”处理的是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人际关系)问题,调整的重点是人的行为。“调节”处理的是个人内部精神生活各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调整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第二是寻求发展,就是要引导学生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担负起生活责任,扩展生活方式,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良好的社会功能,过积极而有效率的生活。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简言之,这两个目标也就是要引导学生达到基础层次的心理健康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

2.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1)全员参与,全方位考虑,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矫治、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

(5)个别化对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知识点3: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

多动症★

(1)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1.概念

儿童多动症全称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也称多动性障碍,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症,其症状一般在7岁前表现出来,8~10岁为发病高峰期,男孩多于女孩。

2.表现特征

(1)活动过多。多动症儿童活动杂乱、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多动症儿童中约有一半会出现动作不协调症状,如不能系纽扣、系鞋带等。

(2)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儿童最突出的表现之一,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持续时间短暂,容易受外界细微干扰而分心,没有自控力,做事有始无终,半途而废。

(3)冲动任性。多动症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易激动,好冲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行动先于思维,不能忍受挫折。常使同学和伙伴害怕和讨厌,因此,学生不易合群。

(4)学习困难。多动症儿童大多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都表现为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低下。部分学生可能有不同种类的认知功能障碍,如语言功能障碍、视觉运动功能障碍、空间功能障碍、思维功能障碍等。

(5)行为问题。由于多动和学习成绩差遭到周围人的反感和歧视,多动症儿童伴有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表现为不愿听从父母或老师的教导,为了逃避惩罚,出现说谎、逃学、偷窃、离家出走等不良行为,易形成恶性循环,学业上愈加失败,社会适应问题也越发突出。

3.教育措施

(1)家庭干预

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能够给学生创设舒适的环境,以达到放松的状态。

①改变教养方式,协调家庭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协调家庭关系的能力,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前提。

②家庭奖励制度。建立家庭奖励制度和处罚规定,对多动症儿童的进步要予以表扬、肯定、鼓励,可以使良好的行为得到巩固,对不服从管理的要给予适当批评或处罚,如扣去已得的奖品或暂停某种娱乐。在适当的时机,家长可根据学生的情况,签订协议,采用代币法引导和约束学生完成预期行为,这种措施可以帮助父母打破恶性循环。通过协议的执行,可以帮助孩子学会预期自己行为的后果,从而控制冲动的行为。

(2)学校干预

在学校教育中,行为强化是占主导地位的干预方法。对于多动症学生,教师可使用以下几种干预方法:

①强化消退训练

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使用强化原理和消退训练来辅助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多动症儿童安静、守纪律的行为要及时给予鼓励强化;对经常发脾气、尖叫等不满行为要及时予以制止,应用消退训练。将“消退”和“强化”结合,即对不满意行为不予理睬,满意行为给予鼓励强化,使消退训练更能取得最佳效果。

②感觉统合训练

多动症学生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精力过于旺盛,动作多,停不下来。因此,对于这类活动过多的学生要进行感觉统合训练:通过滑板、滑梯、球和绳等体育器材和有趣的体育游戏活动对其进行形体协调训练。

对啊真题帝

(上真题第12题)儿童“多动症”的核心特征是()。

A.活动过多

B.冲动任性

C.注意障碍

D.学习困难

[答案]C。儿童多动症全称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也称多动性障碍。注意力缺陷是多动症儿童最突出的表现之一。

学习障碍大★

(1)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1.概念

学习障碍,又叫学习困难。国际学术界最早的界定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克于年提出的学习障碍概念。

他认为学习障碍是指儿童在语言、说话、阅读和社会交往技能方面的发育障碍。这些障碍不包括视、听觉障碍和智力障碍。

2.表现

除学业不良外,比较常见的表现有: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磨蹭,有头无尾,缺乏时间观念和任务感。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好奇心,对人对事缺乏兴趣;或学习兴趣肤浅、范围狭窄、兴趣不能稳定持久,易于“见异思迁”,带有情绪性影响。缺乏学习动机;或学习动机多停留在短暂、肤浅的消极水平上,具有游移摇摆的特点,缺乏强大而稳固的动机支持。动机只表现在口头上,很少落实在行动上。学习态度不良,目的不明确,呈现一种漫无目的的学习倾向。缺乏学习热情和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差。活动过度、问题行为、违纪行为、自我控制力差,不易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寻求反面心理补偿,出现逆反心理及情绪对抗。自我评价差,容易受到挫折;易产生忧郁、焦虑、窒息感、压抑感,易自卑及封闭。

3.应对策略

(1)家长和老师要多赞扬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对学习进行指导,教会学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3)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的情感、意志和态度。

焦虑症★

(1)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1.概念

儿童焦虑症是最常见的情绪障碍,是-种以恐惧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可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如无指向性的恐惧、胆怯、心悸、口干、头痛、腹痛等。

2.病因

儿童焦虑症主要与心理社会因素及遗传因素有关。学生往往是性格内向和情绪不稳定者,在家庭或学校等环境中遇到应激情况时产生焦虑情绪,并表现为逃避或依恋行为。部分学生在发病前有急性惊吓史,如与父母突然分离、亲人病故、不幸事故等。如父母为焦虑症患者,学生的焦虑可迁延不愈,成为慢性焦虑。家族中的高发病率及双生子的高同病率都表明焦虑症与遗传有关。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绪现象,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3.治疗方法

(1)采用系统脱敏的方法;

(2)锻炼学生的性格,提高其挫折应对能力;

(3)尽全力往最好处做,不要计较最后的结果;

(4)考前注意调节情绪。

往期考点回顾▼

章节考点

第四节小学德育

章节考点

第四节小学德育

章节考点

第四节小学德育、第五节小学美育

点赞,在看,教资必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anruiguanye.com/bzyy/774313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